Wednesday, October 14, 2009

凯里疾呼马来人摆脱被围剿心态,今年巫青大会不再上演拔剑出鞘


刚在今年3月出任巫青团长的凯里,今日发出数项大胆呼吁,疾呼巫青团走出过去的种族议程,并以全民斗争为己任,甚至倡议以“马来领导”概念来取代过去狭隘的“马来霸权”主义。他也促请马来人走出被围剿心态,以民族的自信追求成功,并且希望马来人有朝一日不必再依赖种族固打拐杖的保护。


短剑归希山保管成下台阶


凯里今日在巫青团大会开幕上,以“斗争路线的十字路口”为主题,发表其上任以来的首次政策演说。值得一提的是,凯里在巫青团大会不但丝毫没高谈阔论种族论述,更不像前任团长希山慕丁过去四年来,在代表上演拔剑出鞘和亲吻马来短剑的动作。此外,在希山慕丁主政期间的抬短剑入场仪式,也已经取消了。巫青团在今年4月的党选中,希山慕丁最后一次拔剑出鞘之后,已经透过宣布巫统短剑归希山慕丁保管的下台阶,暗示在來届巫青大会上不再上演备受争议的拔剑出鞘戏目。


代表们反应冷淡掌声零星


虽然凯里在致词时疾呼巫青团勇敢改革,但是台下代表的反应却看来有点冷淡,只有零星的掌声支持凯里的呼吁。只有在演讲最后,当凯里提到要求巫青团全力支持党主席和署理主席以捍卫政府时,台下的代表们才全体起立鼓掌和一起高呼“巫统万岁”。


须脱离种族政治的舒适区


凯里在演讲时促请巫青团在言行举止、斗争到政治策略上,时时秉持着首相纳吉所提倡的“一个马来西亚”原则,以便让所有民族、宗教和背景的国人对巫统具有希望。他说,巫统身为国阵的骨干,必须从全民的角度去领导。“这是一条勇敢的道路,因为这必须一个从种族与政党角度的舒适政治区走出来,进入一个包括全民的政治觉醒。”“我们现在正处于斗争路线的十字路口,我们可以选择继续维持旧作风。我们可以大声高呼马来精神,警告其他种族不要挑战这个和那个。这是一个方便和容易赢得党内欢迎的选择。”“不过,难道这是国人甚至是马来人自己所想要的讯息?尤其是党主席本身提倡一个马来西亚的团结。”“对于新世代的巫青团,这是真正的勇敢——选择透过一个马来西亚精神,成为促进国家团结的先驱。”


巫青不与“一个大马”唱反调


他说,虽然有人认为,就让纳吉一人提倡国民精神,而巫青团应该延续固有的议程和做法。“但是,如果我们这么做,人民将会把巫统看成一个混乱、虚伪和缺乏固定的基本理念的政党。我们将被看成一个言行不一的政党,更何况在当今资讯工艺时代,将轻易揭露一切的虚伪,因此所有党领袖和政府都必须传达一致的讯息。”“难道在党主席提倡改革,破除种族藩篱之际,巫青团被拒绝改变,并且大唱反调?”秉持公正仁爱处理种族关系不过,凯里强调,全民路线不代表巫统遗弃了马来人议程,因为捍卫回教、马来王室和马来文地位始终是巫统的斗争基础。虽然如此,他认为,巫青团的斗争必须根据两个原则,即公正和仁爱,尤其是涉及种族关系。“这个斗争指南针将界定我们的国民议程,并非根据狭隘的马来人霸权,而是根据公正和仁爱的马来人领导。”“不时有人提出,当其他种族质疑我们的地位时,我们还是否应该捍卫他们?这就是考验我们的领导能力的时候。”


马来人不应抑制同胞的才华


他说,马来人必须对自身文明拥有自信,无需担心自己的影子,敢于跨步向前迈进。他表示,马来人过去一直处于负面和自卫心态,觉得自己似乎受到围剿,因此当受到挑战时将尽一切努力捍卫马来人特权。“我呼吁马来人走出这个思维,就从巫青团开始做起。”他说,身为年轻一代领袖,不应该为了本身的妒忌心,而去抑制其他同胞发挥本身的才华,这样无助于马来族群的发展。“相反的,我们应该协助和给予同族同教的同胞适当的鼓励,这样就是文明自信的意思。我们无需害怕自己的影子。”


不需要担心宪赋特权被撤除


他表示,虽然巫青团有责任捍卫联邦宪法第153条文所赋予的马来人特权,但是若详细研究,有关153条文是几乎不可能受到撤除,因为任何修改都必须获得国会三分之二多数票的批准和统治者理事会的御准。“不过,单靠153条文是不足以确保种族的进步与和谐。觉醒吧,我们所有人。并非联邦宪法所赋予真正的特权,而是马来人自己的能力与成就决定我们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独特和卓越的民族。”


有朝一日凭着绩效进入大学


他说,巫统和马来民族必须摆脱经常认为别人想要夺取其权利资产的防御性思维,转型成为一个拥有民族文明自信的马来族群,为未来的进步做出规划,他以首相纳吉废除上市公司的土著30%股权为例,表示马来人必须以自己的能力和绩效去竞争。“我的愿望是希望有朝一日,马来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学府不是因为受惠于固打,而是凭着绩效。我们现在捍卫的固打制,只是一个援助,不应该永远成为马来人的依赖。”“马来人的愿景不是一直捍卫固打制,而是看到马来人以自己的能力取得成功,并对此引以为荣。”他表示,身为年轻一代的马来人,必须勇敢和有自信的向前看,并且向各种“马来人无能”和“马来人懒惰”的假像,说:“够了!”

No comments: